${channel_name!""}
新闻热线 024-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-23186204
东北新闻网
北斗融媒
您当前的位置 :东北新闻网>>农业频道>>乡村振兴
“万元户”书记闯三关 贫困村变为“辽西第一村”

2025-09-03 09:54:55    来源:辽沈晚报 分享到:

钱学余在观察南果梨的长势。

  30多年前,他带着七八十人的工程队打拼创业,成了先富起来的的“万元户”。

  30多年后,他带着一个“没水没电没路”的贫困村,闯出一条集体经济收入超2000万元、人均收入翻150倍的振兴之路。

  朝阳市建平县小平房村党委书记钱学余践行着“不当富翁、只求富民”的初心,三十余载扎根山村、三次关键抉择,把“谁干都不能成”的烫手山芋,变成了远近闻名的“辽西第一村”。

  如今,生态旅游走廊穿村而过,别墅民居鳞次栉比,果园观光带蜿蜒数里——这一切,都源于一位“新农人”书记的坚守与远见。

  “万元户”回村

  一句承诺三十载坚守

  “我记得特别清楚,1991年1月8日上村的。”即便30多年过去了,钱学余还是十分笃定地说出了这个日期,这是他到小平房村工作的第一天。从那天起,他的人生轨迹和小平房村彻底绑在了一起。

  那时的他是县里小有名气的“万元户”,手底下七八十人的工程队,年收入好几万。

  而位于朝阳市建平县城东南的小平房村,“没水、没电、没路,住的也不像样”,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,村集体还背着一身债。乡党委反复动员,希望他回来带领村子闯条路。

  “没人愿意到小平房村来,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。” 钱学余坦言,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,他也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:一方面,他要放弃在城里发展的机会和丰厚的收入;另一方面,他对于农村工作没有任何经验,心里还是没底。

  放下如日中天的事业,回到一穷二白的山村,值吗?最终,钱学余还是毅然决定响应组织号召,成为了小平房村村委会主任,在村党委成立之后,担任小平房村党委书记直到现在。

  “上村不是想挣钱,也不是想当官,就是想把小平房村做起来,但没想到能到现在这个程度。”钱学余说。

  回看小平房村30余载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,钱学余告诉记者,其关键在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三次抉择。正是这三次抉择选对了方向,才让小平房村成为集体经济收入超2000万元、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150倍的“辽西第一村”。

  抉择一:坚决不改

  守住集体经济蹚出共富路

  “村里有钱了,老百姓也就富了。”这是钱学余上任后最朴素的信念。他把目光投向村里无人管理的铁矿,面对资源流失、无序开采的乱局,他果断出手,将铁矿收归村集体统一管理、补全手续。村集体转年就增收数万元。

  更大的挑战在1993年。为办铁选厂,钱学余跑断了腿,手续一层层批,资金却没了着落。银行贷不到款,他就自掏腰包、四处筹措,赊设备,硬是在当年10月让全县第一家村办铁选厂出了铁,当年产出铁精粉800多吨。

  集体经济的雪球越滚越大,“集体收入不是几千了,也不是几万了,而是几十万了。”钱学余说,依托矿产资源,小平房村赚到了第一桶金,然而,在1998年,小平房村迎来了村企改制的大潮,村集体厂面临着艰难抉择。

  究竟改制还是不改?在钱学余看来,就是让大家一起富还是让个人富的问题。为此,钱学余带着村班子连开了几天的会,最终敲定:坚决不改,坚决不卖,加大力度做强村办企业,继续壮大集体经济,实现共同富裕。

  这份坚守,为小平房村留住了最大的发展本钱。从2001年开始,村办砖厂、白灰厂、铸造厂等企业遍地开花,到2005年,集体收入已达数百万元,共同富裕的道路从此越走越宽。

  抉择二:以工哺农

  走出“靠天吃饭”的困局

  “有钱了干啥?我们得转型,把靠天吃饭和靠天收的农业做起来。”就在村办厂效益最好的时候,钱学余却看到了危机,资源总会枯竭,而脚下这片土地,才是真正的“铁饭碗”。“以工哺农”的理念应运而生,促动第一产业提质增效,抵补矿产资源有限带来的发展瓶颈。

  2001年至2005年间,村里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,让农业“升级”。兴修水利、建保护地、在牤牛河畔打造人均1.1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田,建起66栋日光大棚,每栋年收益高达4万元。

  更关键的一步棋落在2004年。小平房村在全县率先试行“返租倒包”土地经营新模式,把分散的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回来,由村集体统一规划、再发包给农户规模经营。这次尝试,彻底为农业集约化发展扫清了障碍。

  “原来一亩地收200元,还得靠天,现在一亩地能收4000元。”站在硕果累累的南果梨树下,钱学余满脸自豪。全村栽下30多万株果树,建成5000多亩高标准果园。他们不止步于鲜果销售,还建起深加工工厂,生产南果梨鲜榨果汁、梨干酒、冰酒和白兰地,让土特产链身价倍增。仅果业一项,就为全村人均收入贡献5000元。

  此外,富硒杂粮、裸地蔬菜、优质小麦、中药材……一个个绿色产业基地依循辽西特有的土质和气候应运而生。2017年,他们甚至请来了中科院的专家团队,种上了1000亩无公害小麦。

  工业赚到的钱反哺到农业上,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“靠天吃饭”,变成了有规划、有品牌、有产业链的“现代产业”。小平房村用实践证明,沃土之下,自有黄金。

  第三个选择:生态优先

  荒山土岭变成“金山银山”

  “一产、二产我们都做起来了,三产瘸腿,那我们就发展三产。”钱学余敏锐地意识到,乡村的未来在于生态价值。在他的推动下,以文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,成为小平房村新一轮发展的引擎,小平房村逐步实现由“单腿走路”向三产融合发展的转变。

  2004年,愁水沟村并入小平房村,这里既无矿藏也无产业,有的只是原始山峦。面对这片“空白纸”,钱学余提出“封山育林、砸沟造地”,把无人问津的荒山土岭,变成真正的“绿水青山”。

  村民们的汗水没有白流。昔日贫瘠的愁水沟,如今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——天秀山森林公园。这里林荫蔽日、山泉清冽,成为周边市民踏青、避暑的首选,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。

  “有人气,才有财气。”钱学余带着村民趁热打铁。村里依托城郊区位优势,将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,300多幢村民别墅依山而建,7家标准化农家乐相继开业,3000米长的果园观光带蜿蜒曲折,景观水系贯穿全村。

  小平房村还聘请“外脑”,编制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,为小平房乡村旅游未来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农业观光带、果蔬采摘园、设施完备的服务中心陆续建成……文旅产业聚拢的人气,直接拉动了农产品销售和民宿经济,真正让“美丽风景”变成了“美丽经济”。

  民生底色

  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根本

  “这么干,那么干,说到底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”这句话钱学余常挂在嘴边,也成为小平房村三十余年发展的根本逻辑。

  无论是发展村办企业、实施以工哺农,还是推动三产融合,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成果都精准投向民生领域。村民不仅住进统一规划的别墅,享受集中供水、供暖、供气,更覆盖从教育到医疗、从养老到帮扶的全链条保障体系。

  村里补助医保、发放养老补贴、设立助学和大病救助基金;建起了标准化小学、高标准敬老院;甚至困难家庭、现役军人、突发大病户都有专项扶持。“老百姓最有发言权”,这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写在了每一个实实在在的变化里。

  已过花甲的钱学余对去留看得很淡。“如果组织需要,我就继续干。”但他更看重的是,让村子脱离对个人的依赖,靠制度良性运转。

  “人权、财权归集体,企业抓效益,村民靠民约。”他建立了一套规范体系,让村政运行在阳光下。“说白了,不能有私心,要不啥也干不成。”他说现在哪怕换个人,按照现有机制,“谁干都能干好”。

  眼下,他正忙着筹备第二十五届“村长”论坛,同时推动数字乡村和农业智能化建设。天秀山森林公园游客越来越多,南果梨酒、小平房啤酒的销路也越来越广,而更让他欣慰的是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。“乡村振兴不是靠一个人,而是一代人,甚至几代人。”钱学余说。

  (记者 王琦 于佳平)

责任编辑:张博华

东北新闻网微博

北斗融媒
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
${channel_name!"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