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{channel_name!""}
新闻热线 024-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-23186204
东北新闻网
北斗融媒
您当前的位置 :东北新闻网>>农业频道>>乡村振兴
辽宁阮成江团队数十载科技攻坚文冠果 解锁“北方油库”密码

2025-08-02 21:27:48    来源:东北新闻网 分享到:

  约6500万年前,当我国被子植物繁茂生长时,一种形态独特的北方树种便已扎根大地。其果实成熟前自然裂成三至四瓣,酷似古代文官乌纱帽的造型,"文冠果"之名由此而来。古人视其为"文曲星庇佑"的吉兆,而今,这株承载文化基因的古老树种,正肩负起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新使命。

  当前,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持续攀升,对外依存度不低。在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双重压力下,文冠果这一“北方油库”的价值日益凸显。其种仁含油率高达65%,油脂品质媲美橄榄油,兼具食用、药用及工业原料价值。更难得的是,我国1.2亿亩宜林荒山荒地可为其提供生长空间,实现"不与人争粮、不与粮争地"的生态种植模式。

  长期以来,文冠果树的低产难题与良种短缺的技术羁绊,严重束缚发展脚步。大连民族大学杰出人才阮成江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,历经数十载不懈探索,以科技为钥,解锁了文冠果树“成长密码”,在我国北方旱寒之地绘就了一幅幅金色产业画卷。

  破解低产魔咒的科技密钥

  新品种“辽冠1号”

  本世纪初,大面积文冠果林亩产不足30公斤,导致种植户纷纷砍树弃林。面对这一挑战,大连民族大学阮成江教授带领团队迎难而上,展开了一场从实验室到田间的科技攻坚战。

  团队在分子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,解析产量、品质与抗性形成的调控机制,挖掘关键基因与转录因子,创新种质资源分子识别技术。通过标记辅助选择、全基因组选择及基因编辑技术,成功培育出“辽冠1号”等4个优质高抗新品种。生长调节剂的精准施用,更使亩产油量实现数倍增长,彻底打破低产魔咒。

  “良种是产业的芯片。”阮成江教授强调。团队足迹遍及北方十省,建成全球最大文冠果种质资源库,收集评价2000余份种质,鉴选优异种514份。其专利技术已在7.15万亩丰产林中应用,多地相继涌现高产示范基地。团队斩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,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信心。

  从试验田到金色产业带

  很多文冠果种植户常会感慨,“以前种啥都难,现在每亩收成翻几番,年收益不断增涨!良种+良法的模式效果实打实。”阮成江团队创新的高接换优等技术,使改造林成为了旱寒地区可持续的致富路径。

  政策东风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。2020年国家十部委联合发文,明确到2025年新增木本粮油经济林5000万亩,文冠果被列为重点发展树种。如今,辽宁、山东、新疆等地已形成规模化种植带,昔日的生态脆弱区正蝶变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示范田。团队技术已在10余万亩土地上推广应用,带动多地崛起为“文冠果之乡”。

  全产业链的价值跃升

  一粒文冠果籽的价值能在阮成江团队手中实现几何级增长?答案在于全产业链开发。团队研究发现,其油具有显著预防脑缺血、改善老年痴呆的功效,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等机制发挥作用。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良活性成分后,相关产品近三年已为合作企业新增产值18亿元。

  从榨油到疗效,从生态修复到乡村振兴,文冠果的价值链不断延伸。众多文冠果精深加工产品,正在赋能大健康产业发展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附产物综合利用率已达90%以上,真正实现“吃干榨净”。

  金色引擎驱动未来

  阮成江教授

  春风拂过北方的山梁沟壑,文冠果新绿初绽。站在试验林边,阮成江教授目光坚定:“文冠果承载着生态修复与粮油安全的双重使命。我们的目标很朴素——让种下文冠果树的山野都淌金流蜜。”

  数十年坚守,团队用科技之钥打开了“北方油库”的澎湃动能。从破解基因密码到重塑产业版图,从实验室突破到田间地头实践,阮成江团队正让这株古老树种,成为驱动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金色引擎。

(文字 宋军)

 

责任编辑:张博华

东北新闻网微博

北斗融媒
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
${channel_name!"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