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{channel_name!""}
新闻热线 024-23187042 值班电话 024-23186204
东北新闻网
北斗融媒
您当前的位置 :东北新闻网>>农业频道>>乡村振兴
稻田守望者洪蕴来的奋斗之路 他用八千亩良田谱写创新与坚守的动人故事

2025-08-01 09:29:00    来源:辽沈晚报 分享到:

不但大米收成好,河蟹也是长势喜人。

洪蕴来坚持科学种植的理念,电脑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情况。

  在辽沈大地的广袤田野上,有这样一位农民: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,那金黄稻浪翻涌的盛景,正是他心之所向。他扎根田间近三十年,从手握锄头的传统农人,成长为操控智能设备的“新农人”;从十多亩薄田的散户,发展为坐拥八千亩良田的种粮带头人;从靠天吃饭的种植户,蜕变为引领农业科技变革的“田秀才”。“新筑场泥镜面平,家家打稻趁霜晴”,他就像那在晴好霜天里忙碌收获的农人一样,始终脚踏实地、奋进不止。他叫洪蕴来,是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的“稻田守望者”,用数十载光阴诠释着对土地的深情,更以创新实践重塑着现代农业的样貌。

  从“锄头把式”到“科技达人”:农业机械化的破局者

  1990年代末,初中毕业的洪蕴来接过父辈的锄头,成为千万普通农户中的一员。那时的种地是“面朝黑土背朝天”的时光:光脚踩在泥里,扛着锄头弯腰劳作,一天下来腰酸背痛。“一亩地挣不了几百块,吸引不了太多年轻人。”回忆往昔,洪蕴来感慨万千。

 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,他就背着行囊远赴黑龙江,向当地稻农拜师学艺。从选种到插秧,从施肥到除虫,他像一块干海绵般吸收知识。为了掌握水稻分蘖的关键期,他整天“泡”在水田里,观察稻株的生长变化;为了测试不同肥料的配比效果,他在试验田里划出小块区域,逐一记录数据。黑龙江的夏天蚊虫肆虐,冬天寒风刺骨,但他从未间断学习。学成归来后,洪蕴来承包了50亩土地,开始了自己的“有机稻实验”。功夫不负有心人。他的有机大米在市场上卖出高价。乡亲们开始对这个“较真”的年轻人刮目相看,纷纷要求加入他的种植队伍。

  2010年,随着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地,洪蕴来敏锐捕捉到农业机械化的趋势,他筹集资金购买了第一台插秧机,又陆续引进收割机等设备。八千亩稻田里,曾经需要数百人劳作的场景被智能机械取代:无人驾驶插秧机精准定位,按照预设参数自动完成播种;无人机低空盘旋,将肥料均匀喷洒在每一株稻苗上;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实时回传土壤湿度、温度数据,为科学灌溉提供依据……

  “现在种地靠的是数据和算法。”洪蕴来指着电脑上的农业管理软件笑道,“这套系统能根据气象数据预测病虫害风险,提前发出预警。去年我们通过精准施肥,每亩地节省化肥20斤,产量却提高了。”从“靠经验”到“靠数据”,洪蕴来带领村民们实现了从“汗水农业”到“智慧农业”的跨越。

  更令他骄傲的是国产农机的崛起。“2001年我引进第一台磨米设备,全套要60万元,现在国产同类型机器只要10万元,性能还更优。”洪蕴来坦言,过去高端农机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,如今国产设备不仅占据国内市场,还反向出口到其他国家,“这说明中国农业科技已经站到了世界前沿。”

  “稻田蟹”模式闯出新路:

  从单一种植到生态循环

  在洪蕴来的稻田里,藏着一套独特的“生态密码”。2007年,他大胆尝试“稻田蟹”共生模式:在稻田四周开挖环沟,投放蟹苗,让螃蟹与水稻共同生长。螃蟹以害虫为食,减少农药使用;其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,提升土壤肥力;而水稻则为螃蟹提供遮阳避暑的栖息地,形成良性生态循环。

  “第一年试养就成功了!”洪蕴来回忆道,稻田蟹肉质鲜美,市场价高达每斤28元,是普通河蟹的近一倍;而生态种植的大米因口感软糯、米香浓郁,售价也比普通大米高出30%。更令他感动的是,他将养蟹的全部收益分给附近的村民,这一举动赢得了大家的信任,越来越多人主动加入他的团队。

  如今,洪蕴来的企业已发展出“稻田鱼”生态种植模式,形成集种植、养殖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。他注册的“沈北新星”品牌大米,凭借绿色有机认证和稳定品质,不仅畅销全国,还成为沈飞、桃仙机场等知名企业的指定供应商。

  “四个一工程”守护粮心:

  从追求产量到品质革命

  洪蕴来告诉记者,同事们送了他一个有意思的名头“四个一工程”:一粒种子、一碗好饭、一寸土地、一粒粮食。这十六个字,凝聚着他对农业的深度思考,也是一个农民对粮食的珍惜,用洪蕴来的话来说就是“刻在骨子里的情杯”。

  “好大米要从种子抓起。”洪蕴来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,复原了具有30年历史的传统稻种“盐粳48”。这种稻米生长周期长、抗病性强,煮出的米饭油亮清香,冷饭不回生。“虽然产量比杂交稻低20%,但品质绝对一流。”他坦言,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,消费者更愿意为健康和口感买单。

  为了“一碗好饭”,洪蕴来投资建设了现代化大米加工厂,实现从稻谷清理、砻谷、碾米到色选的全自动化控制。“过去小作坊加工的大米碎米多、杂质多,现在我们的产品纯净度达99.9%,直接对标日本越光米。”他拿起一包真空包装的大米介绍道,“我们采用低温锁鲜技术,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米。”

  在洪蕴来的带领下,企业先后获得“辽宁省明星企业”、沈阳市农业产业化“重点龙头企业”等称号,他本人也荣获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十佳农民”等荣誉。但他说:“这些荣誉属于全体社员,属于这片黑土地。”

  让沈北大米香飘全国:

  新农人的情怀与梦想

  尽管已年过五旬,洪蕴来依然保持着对新事物的热情。他自学短视频制作,在抖音、快手等开设账号。站在稻田边,洪蕴来眺望远方,眼里满是憧憬:“未来,我要把合作社打造成集种植、加工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,让更多人看到农业的价值。”

  此外,他建设的稻蟹共生科普馆已初具规模,这里将展示传统农耕器具和现代农业技术;开发稻田观光、农事体验项目,吸引城市游客;与科研院所合作,培育更优质的水稻品种。“农业不仅是吃饭的产业,更是生态的产业、文化的产业。”他说。

  如今,洪蕴来的故事正激励着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。村民“90后”技术员小张说:“洪理事长让我看到,农业也可以很‘酷’,很有前途。”

  “农民不能只埋头种地,更要抬头看市场。”洪蕴来常说。在他的影响下,外甥高铭跟随他的脚步,成为合作社的“90后二把手”。舅甥俩一个擅长传统种植,一个精通电商运营,携手探索农业现代化新路径。

  谈及未来,洪蕴来的目标清晰而坚定:“我想让咱沈北大米成为全国知名品牌,让更多人吃上健康、放心的好米!”为此,他正在筹建农业产业园,整合种植、加工、旅游等资源,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基地;同时与电商平台合作,开通“沈北大米专区”,计划三年内实现年销售额突破亿元。

  从“锄头把式”到“科技达人”,从“卖稻谷”到“卖品牌”,洪蕴来的三十年,是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。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:“土地不会亏待真心对待它的人,只要肯动脑、肯创新,农民也能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!”

  (记者 赫巍利 王迪)

责任编辑:张博华

东北新闻网微博

北斗融媒
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

${channel_name!""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