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新月异的辽宁(营口)沿海产业基地正成为营口市振兴发展的新增长极。
写在前面
知其所来,方知所往。走读于辽宁各地的山川平原、大河两岸、山海之间,邂逅一方古迹、寻味一道美食、感悟一种心境、捕捉一段流光、记录一份欣喜,每一片热土上的风物流转与沧桑巨变,都独一无二、弥足珍贵,值得细细品味。今起,本报推出“走读”系列报道,敬请关注。
这是一个有关速度、勇气与智慧的故事,一个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的成长传奇。
营口因港而兴,近代城市以老港为基点,沿辽河岸畔的辽河大街一字展开,是为营口人所说的“一线”。随着城市发展,不断向南拓展,逐渐有了二线、三线、四线……
直至2006年2月17日,辽宁(营口)沿海产业基地横空出世,城市布局始由一路向南改为南北呼应。一子落,满盘活,营口从此有了大城气象。
曾几何时,虽然沿海产业基地距高楼林立的主城区仅数公里之遥,但营口人很少南下。在地图上,南部是一大片空白。
症结出在地势上。这里比北部城区海拔低,饱受海水倒灌、潮汐侵蚀。盐随水来,水随气散,气散盐存,土壤含盐量高,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。太阳一晒,土壤板结,比砖头还硬;一下雨,又比豆腐还软。
转机出现在2006年。承载着营口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、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、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环渤海开发开放的重大使命,沿海产业基地在盐碱荒滩上破土动工。
究竟是什么力量,让这里蜕变成聚宝盆和后花园?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张蓝图绘到底,建设者们用沾满泥土和碱水的双腿,磨出几层老茧的双手,硬生生地把盐碱地变成一块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产业区,将光荣与梦想镌刻在营口城市发展的时光柱上。
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,并非易事。除了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,更要有筑巢引凤的本领,让沿海产业基地回归本源:招引更多好项目、好企业落地生根,吸引更多市民在此安家落户。
栽下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作为营口城市南移的重要载体,沿海产业基地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、完善城市功能,营口市政府、公检法、市民服务中心等机关单位相继入驻,奥体中心、文化艺术中心、明湖广场等公共设施陆续建成,营口理工学院、市委党校、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机构书声琅琅,五矿豪生大酒店等星级酒店,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纷至沓来,滨海生态新区建设欣欣向荣。
立鸿鹄之志,展鲲鹏之翅,一入云霄,鹏程万里。
沿海产业基地如同磁石,吸引了1500余家企业在此落户,既有中国五矿、中国华能、石钢京诚、建发集团等央企国企,又有金辰股份、营新化工、粤丰环保等上市公司和知名民企,还有福斯油品、阿斯创钛业、百威啤酒等驰名外企。
沐阳光,沾雨露,换新颜。众多企业在一期投资尝到“甜头”后,纷纷上马二期、三期,或扩大产能,或开辟新赛道,项目投资“接二连三”的背后,是企业发展“如鱼得水”、营商环境“渐入佳境”。
服务随着项目转,要素跟着项目走。如今,沿海产业基地从“创业期”走到“创新期”,金属制品及深加工、精细化工、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,新能源、食品饮料加工、印刷包装三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。金辰机械成为营口首家民营企业上市公司,福斯油品树立智慧工厂新标杆,建发盛海三连炉熔炼工艺全行业领先,昌成新材料锂电池核心部件占据全国六成市场份额,中翔实业扬帆出海搭建一站式出口便捷通道,象屿铝业尖端铝型材研发与生产捷报频传……
一级带着一级干、一级领着一级拼。今年以来,沿海产业基地争当营口经济的“坚强前哨”与“跳高队”,经济运行专班深入一线精准调度,专业招商团队分片包干开展产业链招商,构建“项目管家+网格化服务+企业联系员”三级网络联动工作体系,对36户规模以上企业建立“全覆盖”走访机制,聚焦营商环境、要素保障、政策落实,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全周期服务,一对一为企业纾困解难。
招引新进展、项目加速度、营商新气象,缘于好作风。党员干部冲在攻坚一线,以坚如磐石的信心、只争朝夕的劲头、坚韧不拔的毅力,政企同心抓早抓实、同频共振,助推项目建设“加速跑”,让企业进得来、留得住、发展好。
奋进“春光里”、冲刺“开门红”,拼搏上半年、决战决胜年,沿海产业基地以实干为笔、以创新为墨,政企同心描绘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。
风从海上来,属于沿海产业基地的精彩才刚刚开始。
(记者 侯悦林)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