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十月,正是生姜采收的好时节。10月14日,海城市耿庄镇张先村的姜田里热闹起来,浓郁的姜香裹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。农户们弯腰弓背,忙着把刚从土里挖出的生姜抖土、剪枝、装筐,指尖翻飞间,一个个饱满壮实的生姜被整齐码进竹筐。满载生姜的三轮车穿梭在田埂间,发动机的轰鸣声与农户的谈笑声交织,将丰收的热闹劲儿传遍整个村落。
“你看这姜,表皮光滑,捏着多瓷实!”63岁的生姜种植户张世辉捧起刚采收的生姜说,他脚下的50亩姜田是全家一年的“希望田”。“今年雨水匀,温度也合适,每亩产量能稳达5000公斤!”张世辉算起了增收账,按当前的收购价计算,这50亩姜田能为家里带来十多万元纯收入,“这地里的土宝贝可比啥都金贵,是真真切切的金疙瘩。”张世辉指腹轻轻摩挲着姜块,脸上的笑容根本藏不住。
丰收的底气,源于提前上门的订单。“从10月初开始,吉林和黑龙江等地的收购商就天天来,村口的货车能排出半里地!”张世辉指着远处村口的方向笑着说,“以前收姜得自己拉去市场,现在收购商直接到地头,称重、付钱,一点儿不耽误。村里还有生姜代加工厂,就算行情波动,也不怕卖不出去。”
说话间,一辆白色货车缓缓开到田边,收购商李毅跳下车,拿起一块生姜掰了掰,脆嫩的姜肉带着汁水,他告诉记者:“张大爷家的姜品质好、辛辣适中,我们每年都先来这儿收,拉回去很快就能卖完。”
种出高品质生姜,有一套精细的田间门道。“生姜娇贵,得像伺候娃娃似的上心。”张世辉有着30多年的种姜经验,说起种姜技巧,话匣子就关不上,“每年4月中旬下种,先把姜种放在温室里捂芽,等芽尖冒绿,再小心翼翼掰成小块,每块都得带芽眼。土壤也挑得很,必须是沙壤土,透气、不积水,不然容易烂根。”他指着田边堆着的菜籽饼肥,接着说,“我每年都会提前往地里埋草木灰、羊粪改良土壤,生长期不用除草剂,全靠人工拔草,追肥就用发酵好的菜籽饼肥,这样种出来的姜才够味儿。”正是这份精细,让张先村的生姜成了“金字招牌”,每公斤的收购价比普通生姜高出1元钱,还供不应求。
如今的耿庄镇,生姜种植早已从“单打独斗”变为“连片成势”。走进镇子周边的村落,连片的姜田顺地势铺开,绿色的姜叶在风中摇曳。作为海城生姜核心产区,耿庄镇12个行政村村村有姜田,张先村更是“种姜老大哥”,全村395户人家,100多户都种生姜,不少农户还去周边村镇流转土地扩种。“今年,全镇生姜种植面积有1200多亩,按每亩5000公斤产量算,总产量能达600万公斤,能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。”耿庄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涛说,镇里还组织了种姜技术培训班,请专家教授农户病虫害防治、科学施肥技能,让更多人靠种姜过上好日子。
(记者 崔治)
*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,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
请您来信来电(024-23187042)声明,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。